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8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会40周年征文⑭ | 杜福磊:四十年写作研究之路和怀念与难忘的师友(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6 16:33: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style="visibility: hidden;">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写作杂志
三、难忘的师友
梳理四十年来我先后参加的全国写作学方面的学术研讨会议,算起来还真不少,诸如在南京、武汉、广州、北京、牡丹江、漳州、厦门、郑州、湛江、湖州、台州、乌鲁木齐、杭州、贵阳、黄山、成都、南充、重庆、常德、大庆、扬州、昆明、海口、珠海、香港等地,都去参加过学术研讨会。我是一个愿意积极争取多参加学术会议的人,把每一次参加研讨会当作是和师友们难得的互相学习切磋交流的机会。自己还争取工作单位的支持亲自筹办了“2000年跨世纪中国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2012年第十五届全国应用写作学术研讨会”两次大型会议,到会人数均在100人以上;另外还亲自筹办了10至50人的小型会议3次。在武汉大学写作助教班和以上各地学术会议上,我所认识或见到的写作学界前辈师长(除以上讲述过的以外)还有:於可训、张厚明、白嶷岐、吴伯威,杨荫浒、霍焕民、林柏麟、沈世豪、于成鲲、余国瑞、王强模、高原、刘朏朏、尹相如等;见到或结识的同辈学者有:潘新河、容本镇、洪威雷、王强、乔以钢、毛正天、桂青山、尉天骄、刘海涛、董小玉、陈学璞、邱飞廉、江少川、张杰、郭望泰、沈国芳、马正平、万奇、任遂虎、周淼龙、金振邦、范增友、陈果安、李道荣、姚国建、姚承嵘、高朝俊、舒咏平、唐代兴、王东成、张明、李大伟、王景科、宋影萍、施文青……等。见到或结识更年轻一些的学者有:袁立庠、王正、孟建伟、程民、柳宏、孙永良、王光文、徐新民、赵映诚、陈亚丽、袁刚、萧映、宋时磊、戴红贤……等。在与以上师友的交往中,有的是一面一次之交,有的是一生一世至交。不论交往长短,都是千里有缘来相会,都值得珍惜和感念!如今,有的前辈师长已仙逝,大多师友还健在,令人感慨的是不少师友都走进了“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唐·韦应物)的时节,同辈的大多数已成为“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了。
由于见面机缘的多少,给我留下不可磨灭印象的师友择要记述如下:
於可训教授是武汉大学文学院的的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是当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作家。他的现当代文学史研究具有开拓性价值,新诗研究卓有建树,代表性作家作品研究和文学评论理论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理论贡献,在全国文学艺术界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学者兼作家的於可训教授,于2007年接任裴显生先生的中国写作学会会长以来,连任中国写作学会第七届、第八届会长。2007年武汉大学文学院着手申报写作学专业硕士点,并于2008年正式招生;紧接着,他依托武汉大学文学院团队,申办写作学博士点,于2014年全国首个写作学博士点落户武汉大学文学院,至今已培养毕业了两届写作学博士生。回顾中国写作学会成立40年我国现代写作学发展的历程,抚今追昔,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写作学会的创始人周姬昌先生等写作学界的前辈们,不能忘记已故的前六届吴伯萧、臧克家、裴显生三位老会长;同时,我们更不能忘记於可训教授任第七届、第八届会长期间,学会工作所取得的突破性的重大功绩:一是他带领武汉大学文学院写作团队成功创建获批了中国写作学科第一个硕士点、第一个博士点,突破了制约写作学科独立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培养写作学高端专业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他代表中国写作学会正式走向国际写作研究大会的交流平台,为中国写作学走向世界迈出了坚实步伐;三是受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他主持编写的中文学科主干课程教材《写作》,使高校的写作课正式列为本科生的必修课;四是培养组建了以方长安教授为会长的中国写作学会第九届领导班子,顺利实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老交接。事实已证明,方长安教授接任会长不到两年时间,力推写作学在新时代走向创新发展,就新时代的写作生态与生态写作、创意写作等学科的前沿问题,作出高屋建瓴的思辨和阐析;力推《写作》杂志的改版,把中国写作学会会刊办成了大型综合性的理论学术期刊,很快大大提升了学术品位;目前全国写作学界同仁们的向心力、凝聚力明显增强,发展动势良好。总之,中国现代写作学有今天的独立地位和繁荣发展新局面,於可训先生实为功不可没!
凌焕新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半多个世纪以来致力于写作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成为享誉学界的著名写作理论家。他曾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写作学会会长、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先后发表有关写作学、文艺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100余篇,撰著和主编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他的写作学理论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几部著作和多篇论文中,其《写作精义探要》、《写作艺术新探》、《微型小说艺术探微》等可视为代表作。总览凌焕新教授的学术研究成果,他对现代写作学理论建设所做出的主要贡献:一是对写作学原理的“精义”探索的独创性;二是对写作技法与技巧理论探索的新颖性;三是对文体写作理论尤其是微型小说写作理论探索的系统性;四是对实用写作理论探索的深刻性等,他在这四大领域的研究达到了精深的程度。他对现代写作学理论建设所做出的开拓性功绩,应该标注于现代写作学的发展史册。凌焕新教授是我武大助教班的授课老师,后来的30余年间,在全国各地多次写作学术研讨会上都有幸见到和请教过他,向他学习到了许多专业学识和做学问的严谨精神。
霍焕民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先后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写作学会副会长、监事长、全国财经院校语文研究会会长等学术职务。长期受聘为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财政部财会职称考试《财经应用文》命题委员、教育部全国自学考试《写作》命题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教育部高等院校社科类科研成果评奖委员会委员等,可见他在“财经应用写作”研究领域是领军式的人物。他四十年如一日,一直在财经应用写作教学第一线辛勤耕耘,先后相继出版著作诸如《财经实用写作》、《财经写作教程》、《经济论文写作》、《公务员应用写作》、《行政管理学》、《秘书学档案学基础》、《现代企业应用文书手册》等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诸如《关于建立写作学科若干问题的思考》、《当代应用写作学迅速崛起》、《应用文的发展及其教学》、《财经写作的学科沿革及其发展》等40余篇;其论著和论文共280余万字。总览他的学术成果,其主要学术贡献:一是对实用文体的语体规范、结构构成、主旨提炼与表现、表达方式等特点,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二是对实用文体写作的基本规范与文艺文体、政论文体,新闻文体,科技文体,司法文书文体等写作规范之异同,做出了比较研究;三是对财经实用写作的概念、性质、范围、作用、分类、特点以及各种文体的写作规范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建立财经应用写作学的理论体系和写作训练体系提供了框架;四是运用“相似论”的基本原理,对应用文体众多文种的结构形态做出深入研究,梳理归纳出五种基本结构形态,即篇段合一式、总分式、条法体例式、事理进层式、以及形象感染式,在写作教学中,辅助以范文赏读导引,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和文体写作训练效果。霍焕民教授是武大写作助教班授课教师,是我的师长,我们此后30余年间在全国各地的学术研讨会上经常相遇,由于他出生在河南小时候在新乡上学,每次相见总有“他乡遇亲邻”之感。在我们交往交流中,他总是那么和蔼可亲、谦和可敬,对晚辈后生关心鼓励无微不至,大有长者风范!我自然愿意多和他交往交流,一有机会进京出差,总设法去看望他,他总是热情接待。交谈中,我发现彼此都非常关注写作学科的建设发展问题,在许多问题上观点看法比较一致,他对我发表的文章表达的观点主张也十分了解,并给予诸多的认可和鼓励,有时也坦诚地指出一些需要纠偏和注意的问题。岁月无情催人老,他近几年的体质不如往昔了,过去见面豪饮几两小酒的劲头也锐减了,我总是劝他要多多保重身体!可他总是关心我说:“你也过了花甲的年龄,千万不要把身体累坏了!”真是师生心心相惜呀!现在,我更加珍惜每次进京能邀见到他,常有把酒临风、诗歌互对互和的机会!愿尊师霍焕民教授体健笔健、福寿安康!
潘新和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是我所敬重的学风扎实厚重、治学严谨、卓有建树的写作学专家和博导。曾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现任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我所见到他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新课程语文教学论》、《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主编)、《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下卷)、《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语文:审视与前瞻》、《存在与变革:穿越时空的语文学》等10余部。他突出的理论贡献主要集中在四个研究领域:一是开山之作洋洋40余万字的《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和另一部长达27万余字的《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成为我国拓荒性的写作教育史学著作;二是主编的《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成为一部具有师范性特色和创新性价值的教学精品成果,“能写”、“能讲”、“能教”成为师范写作人才培养的“六字诀”;三是倡导实现“能写、能讲、能教”“三位一体”的写作素质教育目标,为21世纪写作素质教育树立了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四是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提出了革命性的新语文教学与学习观,以唤起和激发人的内在生命、精神动能为根本,破译学生言语生命的密码,明确指出教师要用自己的健康强盛的语言生命引领学生踏上言语人生、诗意人生。潘新和在以上四个领域的理论研究中,虽耗尽他几十年的心力,但取得了开拓性的理论成果,为现代写作学的建设与振兴,做出了实实在在的、独特的理论贡献。他那种勤奋刻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和扎实、厚重、严谨的学风,常常激励我效学。
容本镇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历任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广西教育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先后兼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广西社科联副主席、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广西写作学会会长等学术职务。是一位在写作学理论研究、文学创作理论研究和小说创作方面成果显著的学者兼作家。其代表作有《写作学教程》、《悄然崛起的相思湖作家群》、《文学的感悟与自觉》,并创作了长篇小说《古海角血祭》、长篇散文《岭外汉风》、《凝望八桂》等论著20余部,主编出版中小学作文实验教材两套共30册。他是美丽的相思湖畔孕育出来的写作教师型的学者兼作家,在写作理论与文学创作理论研究上成就显著,他倾心对相思湖作家群现象的研究并打出了自己的学术“品牌”;对文坛众多作家与作品的研评显示出其学者的理论才气;对著名作家张承志小说创作的系统研究展现出其评论家的理论才华。他和我是武大助教班同窗学友,作为同道旁观者,我认为他能睿智地确立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基地,长期以来坚守阵地,视域开阔,重点攻关,专题突破,厚积薄发,打造品牌,力创精品,这是他在学术研究道路上走向成功所取得的宝贵经验,能给我很多的借鉴和启示。
洪威雷教授(湖北大学)先后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应用写作研究会会长、国际应用文写作学会常务副会长等学术职务。他在应用写作学、纪实文学、公务调研学、行政管理学等教学和研究领域,取得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他出版较有影响的学术著作有《应用文写作学新论》、《报告文学的写作》、《回忆录写作》、《应用写作教程》、《读写研究》、《企业实用写作技巧》、《公务调研原理》、《公务调研》、《行政文化概论》等10多部。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和报告文学、散文、通讯等作品多达200余篇。作为一名写作教师,能够将自己从事研究的写作理论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在理论研究与作品创作两个方面获得双丰收,这在高校写作界是鲜见的,他是学者作家化、作家学者化的代表人物之一。洪威雷教授的写作理论研究,以紧密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教学实践显特色,形成了“能教”“能写”、“学”中有“我”的研究风格。其开拓性的理论贡献在于:一是构建了应用文写作学的理论新体系;二是有创意地提出了应用文写作发展的“八大新趋势说”;三是提出了应用文特征的“八性说”;四是提出了纪实文学创作中悟性思维的“四种特征”说,并对如何把握这四种特征、如何遵循其写作规范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五是构建了一个调查研究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系统的体系建构。总观洪威雷的写作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有自己的理论思路和独到见解见长,以理论研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写作实践紧密结合显特色,成为当代我国写作学界学术实力雄厚的学者。我和洪威雷教授是同道研究写作的文友,是他拉我进了中国应用写作研究会并任副会长,又拉我进了国际应用文写作学会并任副会长,常在全国各地的学术研讨会上见面,他也几次到郑州来交游和看我,一见面彼此说文论道,无所不谈,有时学术见解不一致时,难免有些争执,但丝毫不影响朋友情谊。他在做学问上体现出的聪明、睿智、机警、独到的个性风格,他在做会长组织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表现出的厚重、规范、包容、豪放的行事风格,都赢得了学界的人缘和赞许,也令我佩服。
王强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先后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全国财经院校语文研究会会长等学术职务。他集写作理论家兼作家、文化学者、书法家于一身,多才多艺,大家风范。他从教40年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讲授文学创作论、中国文学史、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民俗学、唐宋词鉴赏、《史记》讲读、《老子》讲读等课程,由汉语教研室主任做起、做到中文系副主任、主任、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位,可见他在中央财大是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的。他共独自编写和主编出版专著、教材诸如《老子道德经新研》、《宋词说略》、《道德经通释》、《隋炀帝文化政策与文学实践研究》、《唐宋词讲录》、《史记汉史人物讲读》、《唐宋词选注讲读》、《唐诗选注汇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20余部,发表论文近百篇,学术成果价值和品位很高。他早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求学,曾师从启功先生学习书法,现在在书法创作及书法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他在《书法导报》、《中国书法》等刊物上发表书法研究论文十余篇,并著有《中国书法导论》、《中国书法讲读》等专著。其书法作品也被海内外多家权威机构收藏。近年来,他对古代碑文书法与史实的考辨与勘正研究,更见其文论兼史学的大家学识与风范。我和王强教授结识于中国写作学会在北京、成都、珠海、郑州、济南、大连等地的学术研讨会上,他在研讨发言中所表现来出的那种不盲从而又不偏执、敢于否定而又有分寸、不囿于陈见而又尊重传统,始终把握好继承与创新之关系的与众不同的论辩风格,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觉得他颇有大家风范,令我很佩服,愿意交朋友,时间一长就交为挚友了。他每每赠送我他的大作,我都爱不释手地拜读,如品甘茗、如饮琼浆。2010年随着河南高校合并更名我进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作,王强时任全国财经院校语文研究会会长,邀请我参加该会在北京举办的学术研讨活动,并推举我为副会长。由于是志同道合的好友,我也由此把较多的研究兴趣转移到“汉语母语学习与写作能力培养”这方面研究上来,发表了数篇这方面的文章,积极参加和协助他组织几乎每年一次的有关“语文学习与写作教育”专题学术研讨会,彼此交往交流的机会就更多了,一来二往,结交成了“患难与共”的学友加兄弟!两年前,在我住院治疗腰疾时,他多次到医院看我,给我贴心的关怀和周到的关顾,令我感到不已!不过,对他我除心存感激外,还始终心存敬畏,他学富五车,弟子遍天下,居于京城享有写作理论家兼作家、书法家的身份,我内心不得不敬畏。
刘海涛教授(湛江师范学院)先后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写作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曾任湛江师范学院副院长、副书记。他的写作学理论研究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主要理论贡献在微型小说写作理论研究上和写作教材、教法的研究与改革上。其有影响的主要学术著作有《微型小说的理论与技巧》、《微型小说写作艺术论》、《规律与技法——微型小说写作艺术再论》、《叙述策略论》、《主体研究与文体批评》、《写作》教程等。总览刘海涛教授的微型小说写作理论研究,其独到之处:一是较为全面地建构了自己的微型小说写作理论体系,即由“创作理论”、“写作艺术论”、“规律与技法论”三部曲组成;二是发现并阐释了微型小说的写作规律,提出了“三律论”,即单一律、参与律、变化律;三是有创意地提出了微型小说的情节模式,别有洞察力地挖掘出微型小说不同于中、长、短篇小说的特定情节框架和格局,提出了“情节的延变”、“情节的错动”、“情节的省略”、“情节的扩张”四种微型小说“情节模式说”。总之,刘海涛教授微型小说“三律论”和四种“情节模式说”的提出,使他的微型小说专题研究自创了理论体系,为文学写作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和海涛多次相会于中国写作学会组织召开的研讨会上,交往甚欢,有默契感,我特别佩服他务实、扎实、深透、精辟的研究风格和教学风格。
尉天骄教授(河海大学)先后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现代写作学研究会会长等学术职务。他从20世纪80年代起,全身心投入写作学的教学与理论研究工作,先后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出版多部诸如《探寻写作的奥秘》、《高等师范写作教程》等有影响的学术著作。他的写作学研究理论贡献至少有四个方面:一是对“写作学原理”的建构,既重视学科理论的高层次,强调其“学”的性质,又重视写作教学实践与写作训练实践,强调其“术”的特征,达到了“学”与“术”的结合;二是重视在“写作个案”方面对朱光潜、章太炎、柏拉图三位中外大学者的写作理论进行研究,使其写作理论研究对后来学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三是提出了科学的写作学研究方法论,强调研究写作理论史作到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统一,既要有哲学的观照,又不失写作的本体;四是提出了如何处理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写作学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强调在“雅”与“俗”两极之间保持平衡与张力,争取美好的发展前景。他能对这些写作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体现出了其开拓创新价值。我是天骄任会长的中国现代写作学研究会中的一员,曾任过副会长一职,和天骄是同道人,因为我们在参加多次学术研讨会上,总有观点一致,彼此相佐之感;我特别佩服他做学问的踏实、扎实、厚重、接地气之风。
马正平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先后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青年写作理论家协会会长等学术职务。我和正平三十年前就结识于写作学研讨会上,后来在多次会议上都有交流和交游,相聚甚欢,结为朋友。他是写作学界很有影响(也存有争议)、学术研究成果高产的写作学专家,他对从事写作研究、振兴写作事业具有信心坚定、毅力顽强、追求痴迷的精神。他一直是勤奋治学、善于思考的,在写作理论研究中敢于创新,敢于独树一帜,往往以新颖独创的学术观点,成为写作学界的“先锋派”。他曾发表多篇有创意的学术论文,独著和主编合著出版著作多部,其代表作是五卷本《写的智慧》(165万字),该著构架宏大,内容丰富,积13年研究心血与成果结集而成,其学术特色和理论贡献在于:一是他从宏观上提出的“写作动力学”、“写作文化学”和微观上“写作分形论”等研究主张,体现了一种学科理论建设独树一帜的创新精神;二是其研究以理论思维、逻辑思辩见长,建构了一个宏大的写作学研究范畴体系,摆脱了传统写作学的束缚,大大扩展了现代写作学的研究领域和范围;三是具有多元的研究视角和开阔的学术视野,不仅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深入探索主体写作行为的写作文化学原理,而且广泛吸纳自然科学新方法来阐释写作行为生成、生长心灵背景的建构以及操作机制;四是研究思路的走向富有灵活变革的运动特点,他走过了一条:由文章学研究转向写作学研究、由写作过程研究转向写作主体研究、由写作主体研究转向写作文化研究、由写作理论研究转向写作应用(教学)研究、由宏观研究又返回微观研究的探索过程,体现了他最终走向人文主义方法与科学方法整合与统一的总体研究思路。这些应该说都是他多年潜心研究的智慧和心血结出的硕果,为写作学科的理论建设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尽管写作学界对马正平的有些学术观点一时难以接受,存有不同看法,但马正平是当代写作学界勇于创新的“先行者”,他提出的“大写作”、“大技巧”、“非构思写作学”等理论观已客观上引起了“写作学研究观念上的一场革命”,这些是应该正视的,也是弥足珍贵的。他进行学术研究视野开阔、站位高远、角度新异、善于提出问题,见解新颖独到的特点,常常令我感佩!
董小玉教授(西南大学):曾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现代写作学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写作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系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她执教近四十年一直从事写作学、新闻传播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成为一位学术成果丰硕的专家学者。她先后在《社会科学》、《文艺理论与批判》、《文艺评论》、《文艺报》、《写作》、《应用写作》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有:《文学创作与审美心理》、《古希腊罗马文艺美学概论》、《各体文学审美之旅》、《散文知识与写作》、《新闻采写艺术》等,主编出版《高校写作学教程》、《现代写作学新编》、《现代写作学教程》等共20余部,其中国家级教材3部。她的学术视野开阔,研究领域广泛,理论研究上富有独见,在写作学界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她主编的《现代写作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全书共分“绪论”和上、中、下三编12章内容。构建了上编“写作原理论”、中编“写作文体论”、下编“写作教学论”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其学术价值正如裴显生先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做到了三个结合: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结合;高层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结合;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结合。这就使《教程》有新意,且具有较高的理论层次。”董小玉以自己多年在写作基础理论、文体分支理论、写作教学与实践理论等三大领域多方面的丰硕研究成果,为现代写作学科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和她多次在全国各地的写作学研讨会上相见和交流,每每在大会发言中,她那犀利睿智、妙语成章、思辨清晰,而又温文尔雅的演讲口才与风度,让人感觉到她就是一位“才女教授”,十分令我佩服!
万奇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先后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内蒙古写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学术职务。他勤奋聪敏,思维活跃,思辩力强,学术视野开阔,学术成果丰硕,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前后,他是中国写作学会最年轻的一位副会长。他曾发表诸如《论写作学之本体》、《写作规律再认识》等高质量的论文30余篇;主编和合著出版《基础写作学要义》、《现代写作教程》、《写作技法举要》、《桐城派与中国文章理论》等高质量著作。作为副主编,他和徐新民先生一起共同参加了由王志彬教授主编的40余万字宏篇学术著作《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史》的撰写工作。在这部史学著作中,万奇和徐新民表现出了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理论功力,为新时期写作理论发展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万奇出版的个人学术专著《桐城派与中国文章理论》一书, 采用“专题研究”方法将桐城派文论解析为“作者论”、“创制论”、“文本论”、“品用论”和“源流论”等,形成了一个古今贯通的传统文论完整体系,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章学理论,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和理论贡献,这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
桂青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先后任中国写作学会应用写作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写作学会副会长、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执教40余年一直从事写作学与文学创作论、新闻传播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一位在文学写作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成就都非常突出的知名学者。他以其《现代小说创作学》、《小说创作实证论》、《影视编剧教程》等多部著作出版和发表的近百篇学术论文,显示出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科研功力;又以自己创作发表的50余篇(部)中短篇小说和60余篇(首)散文、诗歌作品,展示了他的文学创作才华。他的代表作《小说创作实证论》,该著以阐释小说创作原理为宗旨,以自己创作的作品为“实证”,使写作理论阐释紧密联系自己的创作实际,成为一部别具特色的小说创作论学术著作。其独到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构了自己独特的理论研究内容体系。全著由三大部分组成:(一)小说创作理论;(二)实证性的自己创作的作品选编;(三)作品的自我评析。三部分内容既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又构成全书的整体性,“理论、作品、评论”三者有机结合,成为该著理论体系最突出的特点。二是理论研究上有独到见解。如在对创作基本原理的阐述上,非常注重结合我国新时期以来小说创作的实际,对一些理论界有争议的问题,他不囿于成见,不追赶“时髦”,而作出自己客观、冷静而又实事求是的评析,表现出了创新的勇气和论战的自信。仅举一例,如对“情节小说”、“性格小说”、“心理小说”价值取向及发展趋势的评判问题,他对当时学术界存在的情节小说、性格小说终将衰落、消亡,而逐渐为心理型“内向化”小说所取代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地反驳,他认为,这种论调是幼稚和偏颇的,其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充分正视“各阶层读者的丰富多端的审美情趣”,“无论如何,百花齐放、多元竞争是小说天地不可否认的现实。”(见该著第12页)他的见解客观、公正而独到,很有说服力。作为一个学者,他能站在客观、全面的立场上,不以自己的好恶而扬此抑彼,这是非常可贵的学术精神。三是他的理论研究能紧密地与自己文学创作实际相结合,以“实证”来阐明、建立自己的理论主张,独具个人理论研究的特色和风格。应该说,这是桂青山撰写写作学理论著作不同于别人的上乘写法,他作为高校写作学界一位既能“教”又能“写”、既能“研”又能“评”的“两栖”学者,为文学写作理论的研究和写作教学理论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贡献。由于我很赞赏他的“四能”,和他结识为文友,多年交往中,越来越感到相知相交这份情谊的可贵!
岳海翔(中国公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公文写作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他从1988年开始从事公文写作教学与研究工作已30余年,先后编辑、出版了很多部公文写作与研究的著作和教材,是一位勤奋、高产的中青年学者。他于1999年获得公安部颁发的“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1年获得河北省公安厅颁发“十大金牌教官”荣誉,多次应邀为政府机关的文秘人员和大型企业办公系统人员讲授党政机关公文写作知识与实操技术,被誉为“中国公文讲座第一人”。我和海翔相识于2001年中国写作学会在湛江组织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那时他已显露出公文写作研究的特长,并已被老一辈学会领导们所关注,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年轻有为。到2010年7月,原由裴显生先生主编的教育部规划的全国统编教材《应用写作》决定改版再版时,裴显生先生特邀请沈国芳、我、岳海翔三人共同执笔编写。当年7月份我们相聚南京,裴先生领着我们三人认真研讨编写大纲和进行编写章节分工与各自的编写提纲审定。在和海翔相聚的几日里,我发现他身上那种执著于行政公文研究和写作实践经验总结的痴迷精神很感动人,他勤奋、自信、坚韧的探索劲头令我刮目相看,我料定他日后是能在行政公文研究领域独占一席之地的。10年过去了,到今天他编辑、出版了大量的公文写作教材,全国各地到处都有他组织的“公文写作培训班”,他成为该领域的首席主讲教师,公文教研做到这样对他来说确实是不易的!祝愿他日后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
除上述难忘的师友外,还有一大批在写作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做出了突出成就和贡献的中青年学者,都是功不可没的。诸如东北师范大学金振邦教授的电脑写作研究(代表作《电脑写作:方法与技巧》等);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院长范增友教授的《当代应用写作》研究;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主要著作有:《题型写作教程》、《快乐作文——教与学》、《走向素质教育》等),开拓了写作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西北师范大学任遂虎教授(代表作《文章价值论》),拓宽了写作学研究的新领域;湖南岳阳师范学院周淼龙教授(代表作《现代写作论稿》),对“写作发现论”、“写作策划论”做出了有创意的研究;湖南常德师范学院的魏饴教授(代表作《写作学论集》),对写作学的发展及对策研究;新疆大学张明教授(代表作《现代写作教学论》),对我国写作教学理论的研究多有建树;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杨广敏教授(代表作《文章文化学》),提出了文章学的写作文化研究等颇有创意的理论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陶嘉炜先生(代表作《写作与文化》),对写作文化学的做出了开拓性的研究;浙江湖州师范学院的程民先生(代表作《毛泽东写作艺术论》),开拓了对“领袖写作论”研究的新领域;四川师范大学的唐代兴先生(代表作《人类书写论》),从写作哲学的角度研究写作行为活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武汉大学的张杰教授(主要著作《大学写作概论》),提出了自己的由“写作意识”、“写作行为”、“写作规范”构成的颇有创意的大学写作教学内容体系;扬州大学的柳宏教授(主要著作《公文写作模型建构论》),对公文写作做出了创意性的研究;江苏盐城市教委的王光文教授(主要著作《高等写作工程》),对写作教学与能力训练做出了独到的研究;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孟建伟教授(主要著作《实用写作技术》),从写作技术的研究角度,建构了自己的“实用写作技术”理论体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李道荣教授(主要著作《中国古代写作学概论》),对古代写作理论做出了全面的梳理和研究……等,新时期这些中青年学者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为现代写作学科的理论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理论贡献(限于所掌握的材料,不能一一详述,只能作以简述)。
四、河南省写作学会师友谈要
河南省写作学会是在中国写作学会框架下较早成立的省级学会,是中国写作学会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所要说明的是:1981年时,河南省写作学会原是河南省文学学会的一个分支学会,当时河南省文学学会会长是河南大学的现代文学著名教授任访秋教授,下属的河南省写作学会会长是郑州大学的刘家骥教授。自1995年河南省写作学会从河南省文学学会独立出来作为省级一级学会独立开展学术研究活动,至今已有25年了。
25年来,河南省写作学会与中国写作学会保持了和谐的关系,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将学术研究融入中国写作学会发展的大局,在写作理论研究和写作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令全国写作学界注目的成绩,形成了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富于创新精神、拥有创新成果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写作学教学与研究队伍。老一代的学者有刘家骥教授(第一任会长)、金长民教授(副会长)、曾祥芹教授(文章学研究会会长)、管金麟教授(第二任会长)、路德庆教授(副会长)、贺大绥教授(副会长)、夏启良教授(常务理事)、刘福智教授(常务理事)……等,他们都为写作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的在国内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中青年一代的学者有管曙光教授(第四任会长)、王泽龙教授(副会长)、洪珉教授(副会长)、夏海波教授(副会长)、孙春旻教授(副会长)、焦素娥教授(副会长)、穆乃堂教授(副会长)、许兆真教授(副会长)、王剑教授(副会长)、陈登报教授(副会长)、沈文慧教授(副会长)、陈世杰教授(副会长)、李泽华教授(副会长)、杨现钦教授(副会长)、侯宏业教授(副会长)、李喜民教授(副会长)、李春教授(副会长)、刘克教授(常务理事)、陈会丽教授(常务理事)、郑彦离教授(常务理事)、金琳教授(常务理事)、张学岚教授(秘书长)、高乃毅副教授(副秘书长)、张静副教授(副秘书长)、赫兰国副教授(副秘书长)……等,他们都在各自的写作理论研究和写作教学改革领域做出了重要的业绩和贡献,有的在国内写作学界享有一定的声誉。
河南省写作学会第一任会长是郑州大学的刘家骥教授(1981年至1995年,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在文章写作学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提出了构建文章写作学、文章阅读学理论体系的设想,引领了20多年文章写作学研究的主流方向。
河南省写作学会第二任会长是河南大学的管金麟教授(1995年至2005年第四届、第五届)。他早在1986年就主编出版了《文章写作原理》(上、下册,论著兼教材),成为写作学教材建设早期的精品书籍;后来他又组织全省会员编纂出版了《写作概要》,这两部教程被全省高校选定为通用教材长达10多年,他为文章写作理论的构建与发展做出了具有开拓意义的贡献。管金麟教授学风严谨、为人厚重,广受尊重。令人遗憾的是:2002年突发心脑血管病,此后长期坐轮椅生活,后来正常语言交流也有障碍。为了不影响学会正常工作,2003年常务理事会推举我做常务副会长,主持学会工作直到2005年换届。我主持学会工作期间,多次和秘书长程英(海燕出版社)、副会长管曙光和夏海波等去开封看望管金麟先生。十年前他不幸逝世,在当年的学术年会上全省写作学界同仁向他表达了深切的追思!
河南省写作学会第三任会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杜福磊教授(2005年至2017年,第六届、第七届)。认真继承第一任、第二任前会长的写作学科发展理念和学术思想,努力履行承前启后的职责。
河南省写作学会第四任会长管曙光教授(2017年12月接任,第八届)。现任郑州铁道警察学院院长。他在应用写作尤其是公安应用写作研究领域成就突出,出版了《现代文章写作艺术》、《公安应用写作》、《问话笔录的写作技巧》、《公安高校毕业论文写作》等10余部著作和教材,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是全国公安院校写作学科建设、写作理论研究及写作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在全国公安院校享有很高学术声誉,兼任全国公安武警院校写作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所负责的《公安应用写作》课程被评为公安部精品课程。期望他带领河南写作学团队继续开创新时代写作学建设发展的新局面。
河南写作学会的知名学者还有:学会副会长王泽龙教授,他高校执教30余年来潜心于写作学的理论研究和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先后在《写作》、《文艺理论研究》和《四川大学学报》、《山东师大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以及《当代教育科学》等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60篇。他的学术专著《中国写作学探要》、《教研文体撰写探究》出版发行后,得到写作学界前辈刘锡庆、裴显生、曾祥芹等不少知名专家的好评,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郑州大学的刘福智教授,兼诗人、作家和学者于一身,其著作《美学发展大趋势》、《诗歌艺术论》、《杂文艺术论》等学术品位很高;他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邓亚萍》曾获1996年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原学会副会长郑州大学夏海波教授,在公文学和中国考试文体研究方面独见功力,成为河南全省党政机关公务员招录培训辅导的权威主讲教师,在公文研究方面多有建树。学会副会长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沈文慧教授,在《文史哲》、《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作家评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权威报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转载。她带领的写作学团队在创意写作理论研究和写作人才培养与写作教学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教学成果,创意写作课程成为文学院学生选课的抢手课程、研究生报考的抢手专业。总之,新时期以来,我省的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形成了全省写作学界教授云集的强大阵容。

综上所述,在“中国写作学会创会40周年”征文之际,回顾四十年写作学研究历程和我所怀念与难忘的师友,“感伤”与“欣慰”两种情绪总是在纠结着我。感伤的是前辈师长们多已仙逝,留下了未竟的写作学事业以待后人去振兴;我辈同道大多也是皓首白发人了,走过了承前启后的旅程,也该纷纷幕了,这是自然规律。但欣慰的是后继有人,以方长安教授为会长,洪威雷、毛正天、张新颖、张钧、罗振亚、容本镇、黄晓娟、刘敏、夏琼、柳宏、岳海翔、赵志辉、萧映、宋石磊、戴红贤等为副会长和正副秘书长的第九届理事会班子,背后还有全国浩瀚宏大的青年一代写作教师队伍,中青年教授、博士云集,学术实力雄厚,他们就是继承事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我们有理由坚信,背靠经济社会发展各行各业对写作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管理治国理政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需要、社会公民人人求职谋业的需要,新时代的现代写作学建设与发展定会再创辉煌!
(注:本文部分内容引用了本人撰写的《中国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的文字资料。)

作者简介:
杜福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写作学会名誉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原第六届、第七届副会长;河南省写作学会原会长,现名誉会长;全国财经院校语文研究会副会长,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写作学、法律文书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往期精彩回顾:
创会40周年征文① | 陈学璞:金色的记忆
创会40周年征文② | 潘新和:我与写作学师友
创会40周年征文③ | 洪威雷:一张四十年前的照片引起的回忆——记述中国写作学会成立和发展中难忘的四位先生
创会40周年征文④ | 王宏图:创意写作在中国——复旦大学模式创会40周年征文⑤ | 葛红兵:钱伟长校长与上海大学创意写作的创办创会40周年征文⑥ |中国首个研究生作家班,培养了莫言、余华、刘震云、毕淑敏、迟子建……
创会40周年征文⑥ | 莫言硕士论文揭秘,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揭牌创会40周年征文⑦ | 容本镇:来自武大首届写作助教班的一封慰问信,坐标1985
创会40周年征文⑦ | 武大首届写作专业助教班,改写人生命运创会40周年征文⑧ | 王泽龙:我的写作之缘创会40周年征文⑨ | 杨景生:我与“写作”的亲密接触创会40周年征文⑩ | 张明:从入学全国首届写作助教班说起 ——忆撰写“写作三规律”的前前后后创会40周年征文⑪ | 张厚明:“写作”拾零
创会40周年征文⑫ | 孟进喜:我珍藏的一本《写作》创刊号创会40周年征文⑬ | 杨秀廷:《写作》引领我走上新的人生旅程
排版:郑琴
审阅:宋时磊


请长按二维码订阅写作杂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河财论坛 51chuzhong.com ( 沪ICP备06058577号

GMT+8, 2025-5-4 02:51 , Processed in 1.91504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